当前,教育全球化的范围越来越广,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高校要树立教育对外开放新观念,服务国家对外发展大局,主动加强同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互鉴、互融、互通,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中主动作为,加快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发展。
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重塑高等教育共同发展新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下,高校要承担教育对外开放的使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建设,激发和释放高校开放合作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让教育现代化成为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力量。高校要立足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深化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在农学、医学、工学等方面,学习、借鉴和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特别是关键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有效融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进程中多元教育融合与互补的格局,助推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发展。高等教育要以“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理念为指引,主动融入国际化大潮中,突破旧有发展思维的束缚,加强政策总体布局和战略统筹,在本土观念和意识的基础上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深入思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内涵,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彰显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责任担当。
完善顶层设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高校要制定大学国际化战略专项规划、推进国际化办学实施意见等,搭建起国际化办学的四梁八柱,进一步突出国际化办学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的责权利,逐步形成校为主导,院系为主体,项目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局面。高校通过加入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等全球性或区域性教育联盟,不断扩大境外“朋友圈”;开展各类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互派交换生、人文交流、科研合作,大力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外语应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费纳入年度财务预算,设立学生国际交流基金,资助学生参与海外访学、交流互换、海外实习等,并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积极争取引进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和教师到国内高校长期任教;完善荣誉博士、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制度,利用国外优秀人才学术假期的机会,聘请海外人才到国内高校短期工作,参与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以及学科专业建设;通过“国际教育交流周”“暑期国际学堂”等平台,吸引外籍教师来校与学生交流互动、短期讲学,交流教学科研信息,组建国际化、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要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知名大学及教师海外高端学术培育基地进修、访学,增加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在国际场合、国际讲坛的出现频率;实施“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后备拔尖人才引育计划”等,引导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及学术活动,了解学术研究前沿、热点和学科动态,带动高校新学科、边缘学科和重点学科向国际化发展。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遵循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律,加快推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在校园建设、环境布置中融入国际化元素,加强国际化文化融合和教育融合;设置国际化的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文化活动周、中外学生联谊互动、中国文化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积极营造国际化多元文化育人环境。
(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本文系调研课题“拓展教育涉外项目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阶段性成果)